科普向:5分钟理解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火箭推进榴弹的区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巴祖卡 piat 科普向:5分钟理解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火箭推进榴弹的区别

科普向:5分钟理解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火箭推进榴弹的区别

2023-08-12 02: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两天我发了个室内打RPG-7的倒霉孩子动图,然后看到评论区各种说法都有,比方有烤熟说,有熏眼说,所以这篇狗子也特地做个科普,和大家简单说就说几种单兵筒子的区别。内容很基础,大佬们蹭蹭就行了~

我们先从二战开始谈,当时几种筒子都非常好区分,原理差别极大。举例来说

铁拳,这超口径大头棒子是标准意义上的无后坐力炮,它战斗部和尾鳍中间的罐子里是有一坨54克黑火药充当发射药的。

当然,用54克黑火药发射一坨3公斤多战斗部的后坐力不可能是人类能承受的,所以铁拳身管后方是空的,发射时的后坐冲击波以及火焰会从身管后方排出,以达到平衡后坐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无后坐力炮原理,但无后坐力炮发射时很多动能是被身管吸收的,铁拳的身管也不厚,所以发射一次后就会被破坏,但它设计初衷就是一次性用途。

当然,这种超口径式的铁拳反坦克筒子战斗部很重,初速只有30m/s,射程也只有30米,很多时候发射这种一次性筒子的士兵也是一次性的...

巴祖卡,标准意义上的火箭筒,战斗部自带个火箭发动机,所以它的射程比铁拳这种无后坐力炮是要高得多。发射时候火箭弹在身管内点燃向后喷射提供动力。这时候整个火箭身筒说白了就是个纯粹的发射架,不需要承受太多压力。所以真正的火箭筒一般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到后来换上玻璃钢之后重量更是大大减轻。

当然,火箭筒背后的尾焰会比无后坐力炮大的多。而且更要命的问题是火箭弹往前飞出身管之后向后喷射的尾焰容易烧射手一脸,所以要不就用挡板,要不就得带面罩。

简单的去理解,火箭筒就类似穿天猴,无后坐力炮就类似二踢脚。

哦对,还有个PIAT,这货发射原理和迫击炮差不多,以前我写过,这篇不谈。

回到正题,那么现在有两个问题摆在眼前,一个是无后坐力炮射程太近,二个是火箭筒容易烧射手。那么有没有综合解决方案呢?其实二战那会儿也用过一批可重复利用的无后坐力炮,比方德军的LG40

um...好吧,这个三百多公斤的东西不能算单兵武器

M18无后坐力炮,初速370米/秒,有效射程450米,最大射程4公里。这些指标看上去很完美吧?

不,因为它是无后坐力炮,所以它的管壁需要承压,得厚,所以重20公斤,而且它是线膛炮,口径只有57mm,这就导致弹头装药不多,穿深只有76mm,当做步兵炮用来拆掩体是可以,但拆坦克就很头大了。

到了60年代,单兵筒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以RPG-7来说

这玩意其实是混合了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的特点,咱们之前不是说无后坐力炮要不就是射程太近,要不就是管壁太厚导致太重,加了膛线的话不能超口径导致穿透也低么?

那RPG它是先在膛内点燃少量发射药让战斗部飞出去,然后在10米外再点燃战斗部尾的火箭发动机加速。这样一来,少量的发射药不需要让筒身做的太厚,控制重量。战斗部飞出去10米再打开火箭发动机也不至于导致尾焰糊到射手脸上,而且超口径的战斗部装药也足,没啥是一发RPG-7解决不了的...

如果光是文字描述还是太抽象的话,看上边这个高速摄影机下的动图,RPG7的战斗部在飞出之后有明显的二次点火推进镜头。

所以说,RPG-7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发射火箭增程式榴弹的无后坐力炮”,或者直接叫他火箭推进榴弹。由于无后坐力发射时装药较少,所以尾焰不是很夸张,背后15-20米是危险区。

而美国佬这边当年是开发了M72 LAW

这玩意也是个火箭筒,但和传统火箭筒不同的时,这货的火箭发动机采用高低压发射技术,燃料在身筒内高压区会迅速燃烧,当弹体飞出去之后火箭发动机已经做功完毕,纯靠惯性飞行,这么一来就解决了燃气糊脸的问题。

再者它是个火箭,身管可以直接用玻纤和铝管,一次性武器,重量只有2.3KG(不同型号有不同重量),不占编制,配给很灵活。

(M72的爆波危险区,70米)

不过M72有效射程就200米,66mm战斗部的穿透毁伤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初速也就只有145米/秒,打一些移动的装甲车精度不咋地,后来北约这帮人又换上了AT4

这玩意就又是个无后坐力炮了,不过技术进步了,加强的玻纤筒身可以让其承受的住发射药推进时的膛压,因此重量还行,6.7公斤。和M72一样,AT4也是个一次性筒子,不过大装药导致其背后100米都是爆波区

在野外是问题不大,但在室内就很糟糕了,尤其是巷战中经常需要从楼上往下打筒子,所以后来萨博动力公司又推出了一批AT4 CS版本(Confined Space,有限空间),它在发射时会从身筒尾部喷出盐水来平衡后坐力,使得爆波范围大大减小,温度也低得多。一定程度解决了狭窄空间发射的问题,不过这么一来重量大了,初速也降低了。咱们管这种叫平衡抛射技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